注册

联芯28纳米制程量产;合肥长鑫建12寸晶圆厂

来源:       

联芯28纳米制程量产

根据厦门日报报道,近日联芯集成电路制造(厦门)有限公司(下称“联芯”)顺利导入28纳米制程并量产,这标志着国内晶圆制造在该制程上再获突破。

联芯是由厦门市政府、联电以及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三方合资新建的12寸晶圆代工厂,其28纳米制程技术就来源于联电。

今年一季度,联电正式量产旗下最新的14纳米制程技术,按照相关规定,可以向子公司联芯输出28纳米技术。所以在今年三月底,联电就表示,将尽快推动联芯导入28纳米制程。

据悉,联芯目前的量产良率高达94%,刚导入就能取得这么高的良率确属不易,也证明了联电28纳米制程的稳定性。

目前,联芯月产能为6000片,预计今年年底月产能可达1.6万片。随着联芯28纳米制程工艺顺利量产,未来将快速带动厦门甚至福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形成,也将增加国内28纳米晶圆出货量在全球市场的出货占比。

SK海力士拟分拆晶圆代工业务

5月12日,全球最大的存储器厂商三星电子宣布,旗下晶圆代工业务部门正式独立,一并与存储器、系统LSI成为三星半导体业务的三大分支。

无独有偶,5月24日,有消息称,全球第二大存储器芯片制造商SK海力士也在考虑分拆晶圆代工业务,将其转移至旗下子公司。这意味着未来三星和SK海力士之间的竞争或许将从存储器领域蔓延至晶圆代工领域。

据每经网报道,该交易价格约为1716亿韩元(约1.52亿美元),预计6月30日完成。

按照计划,SK海力士晶圆代工业务将被分拆成100%持股且独立运作的子公司,主要经营CMOS图像传感器、电源管理IC(PMIC),以及显示驱动IC等,将委托韩国境内8寸(200mm)晶圆厂负责生产。

在晶圆代工领域,SK海力士的表现平平,被归类为非核心业务。专家认为,通过分拆晶圆代工业务的方式,可以增加SK海力士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力。

毋庸置疑,在三星和SK海力士进一步布局的态势下,未来全球晶圆代工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。

合肥长鑫建12寸晶圆厂

5月25日,合肥长鑫再次曝光了12寸晶圆厂建厂计划,预计将投资72亿美元,主要用于生产DRAM产品,预计最大月产能将达到12.5万片规模。

从规模上看,这家名为Rui-Li集成电路公司的工厂若能在2018年顺利完成,在产能方面将成为仅次于长江存储的大陆12寸晶圆厂(20万片/月),甚至超越福建晋华集成(12万片/月)。

不过,考虑到大陆在技术方面尚有欠缺,有媒体认为,合肥长鑫的12寸晶圆厂的技术将通过从其他存储器厂商招募专业人员获得。

按照合肥长鑫的规划,该晶圆厂今年的人数规模要达千人,2018年再翻一倍,达到2000人。

根据科技新报报道,目前,合肥长鑫主要的技术团队由存储器领域大佬SK海力士前员工以及来自前日本尔必达公司员工组成,而此前就曾有消息称,原华亚科前资深副总刘大维也已经加盟合肥长鑫。

Q1行动式内存季减1.7%

近日,集邦咨询半导体研究中心(DRAMeXchange)公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行动式内存营收排名。从整体上看,第一季度虽然是传统淡季,但受惠于市场价格居高不下,行动式内存表现不俗,总产值较上季而言仅小幅衰退1.7%。

本季各大厂商营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,其中三星(31.62亿美元)、SK海力士、(13.32亿美元)和美光(8.29亿美元)分别位列前三,拿下了全球97.7%以上的市占率。

从制程转换进度而言,三星依然领先于其他厂商,已经率先推出了18纳米制程产品,预计第三季度开始,该制程产品的比重将逾50%。SK海力士和美光则将今年的重点分别放在了21纳米和20纳米制程产品良率和比重提升。

不过在产能扩充上,SK海力是今年为数不多准备扩产的厂商,仅韩国M14厂就计划将产能扩充至8万片/月。

台厂方面,作为排名第四的南亚科,较上季而言,营收增长呈现出趋缓的态势,第一季营收仅增长0.3%,而华邦电由于经营策略部署正确,营收季增涨6.4%。